資料來源—學前雜誌2011年11月

 

研究指出,一個不對的行為要馬上遏止才會有效,而數落則會傷孩子自尊心,使他自暴自棄。爸媽管教孩子時不但要切中要點,更要教會孩子管理情緒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高鐵上,有兩個孩子在車箱裡追逐玩耍,越玩聲音越大,大家的眉頭都皺了起來,用眼睛去看這兩個孩子的媽媽。在眾怒之下,一個媽媽身手把他奔跑的孩子拉住,低聲哀求說”寶貝乖,這裡不能大聲玩,媽媽拜託你。”小女孩不理,甩開媽媽的手,大聲說”我就要”。另外一個媽媽也把他的孩子拉住,用手把他的頭托起來,很嚴肅的說”林xx,我有沒有告訴過你,在公共場所不可以吵,你會妨礙到別人,這裡是公共場所,你要安靜。”當母親連名帶姓的叫孩子時,孩子知道媽媽是玩真的,媽媽的確有講過,在公共場所不可以喧嘩,這裡是高鐵,是公共場所,他就知道自己犯規了,所以乖乖坐回到他的位子上,拿起一本書來看。當那個小女孩又來找他時,他沒理他,車廂又安靜了下來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我嘆了一口氣,如果這兩位母親早一點約束他們的孩子,就不會被別人瞪眼了。台灣的父母不愛在外面管教孩子,卻很愛在外面數落孩子,管教可以,數落不行,從動物實驗上就知道,一個不對的行為要馬上遏止才會有效,而數落則會傷孩子的自尊心,使他自暴自棄。

 

孩子偏好嚴格合理的威權管教

 

        這兩個母親的管教方式,後者顯然比較有效。管教必須有一致性,無討價還價空間,同時,需把理由講清楚,品德的內化需要孩子從心中認同這個道理。第一個媽媽只是哀求孩子聽話,既沒有告訴他,在公共場所應該怎麼樣,也沒有說出他的行為為什麼不對,而且在孩子回應”我就要”時,也沒有立刻糾正他,讓孩子知道跟長輩不可以這樣講話,這是沒有禮貌。這種任性行為長大後,會變成”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”的態度,將來出社會一定有苦頭吃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有研究發現孩子不見得感激父母的愛,放任管教方式。這個研究是探討獨裁式,威權式,寵愛式和忽略式四種管教方式中,哪一種最有用。結果,從幼稚園到高中,孩子都比較喜歡父母嚴但合理的威權式管教,不喜歡父母溺愛的放縱方式,更不喜歡不管他的忽略式,他們認為有求必應的父母是逃避管教責任,而放任的父母是不關心他,不在乎他。

 

孩子須學會用言語穩定心情

 

        研究也指出,在所有管教項目中,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管理情緒。情緒調節能力(emotion requlation)是預測學業成績和人生快樂與否最強的指標。西雅圖太平洋大學腦科學中心的主任麥迪納發現,最好的教法是教孩子把情緒用語言說出來。我們大腦中,語言和非語言的系統是兩個不同卻糾結在一起的神經系統,在孩子小的時候,這兩個系統還沒有連結的很好,所以身體感受到生氣或恐懼的生理反應時,大腦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,這反而會激發更強的情緒反應。但是假如大人告訴他,你現在在生氣,在恐懼,我知道你現在的感覺,他會學習把這兩個系統連接在一起,就會安靜下來,語言可以穩定心情。其實,我們大人也是,再難過的事,跟別人講過以後,情緒會好很多。

 

關注孩子,以同理心多回應

 

        情緒不難教,麥迪納說,只要常常注意寶寶語言和非語言的線索,對他的情緒作出同理心的回應就可以了。反而是情緒沒有正常發展,以後很麻煩,研究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受傷後,病人就沒有了喜怒哀樂的感情,沒有感情,就沒有偏好,沒有偏好,不但不能作決定,連朋友也交不到。一個沒有朋友的孩子,是孤單的,寂寞的。

 

管好情緒,勝過教孩子知識

 

        華人父母通常很關心孩子吃飽了沒有,卻不大管他的情緒(可能也不知道怎麼管),孩子鬧情緒時,父母多半是假裝看不見,希望它會自己過去,其實這是危險的,孩子會把它解釋成父母不關心他,不愛他。在成長的過程裡,絕大部分的孩子要的不是物質上的享受,而是精神上的關懷。所以麥迪納博士建議教孩子把情緒說出來,讓父母幫助他,所謂令人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對這事件的看法,例如很多孩子都有過嫉妒的經驗,也會因此而大哭大鬧。如果讓他學會這個不舒服的感覺叫”嫉妒”後,父母可以教他用同理心去排解它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教養孩子,情緒一向比知識重要的多,知識永遠可以學習,但是一個不會控制自己情緒,EQ不好的孩子會挫折一生。俗話說”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”,成功的人多半是人脈豐富,有朋友相助的人。大陸有句順口溜”朋友是風,朋友是雨,有朋友就能呼風喚雨”。早早訓練孩子情緒調節,他一生會受用不盡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讀後心得:

以前就常傳出高材生為愛想不開而自殺的案件,並不是以前的人比較堅強,而是現實生活的磨練讓他們必須面對「麵包比愛情更重要」的這個事實。

而我們這些70、80年代為人父母者,有更多課題要去學習,跟以前農業社會只要吃得飽就很幸福的狀況完全不同。

以前是打罵教育,不乖就直接拿棍子揍。現在力道沒掌握好、不小心捏傷了孩子,則會被兒福單位干涉----我不知道兒童的相關單位辦事效率如何,這又是另一回事。我想說的是: 現在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寶貝了,世代不一樣,需求也不一樣,兒童的人權慢慢的建立起來。

就拿大王子來說好了,幼稚園的老師叫我帶他去給精神料的醫師診斷----她懷疑他是過動兒。小學的老師說他注意力容易不集中、有情緒問題。

我實在很不想承認我兒子有問題。但連續兩個老師這樣說,我不得不帶他去給台大的主任醫師診斷。

從另一個角度想,以前根本沒有小兒精神科,大王子好動活潑、愛講話、外向、容易跟人打成一片,並不是一看就能斷定他是真的有病的小孩呀!

每個人都有情緒問題,只是目前知識爆炸,社會的進步,才讓我們正視除了IQ之外,孩子在EQ方面出了問題,無法好好管理、處理,我們也得負上一部分的責任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~兔子蹦蹦跳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